华体会

华体会 > 资讯 > 人物 > 正文

魏小安:山地旅游扶贫的根本在于开放

人物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

山地旅游扶贫的根本在于开放,旅游就是最早开放措施、开放手段、开放门户。如果没有开放,华体会就谈不上扶贫,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带来市场。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 ...


山地旅游扶贫的根本在于开放,旅游就是最早开放措施、开放手段、开放门户。如果没有开放,华体会就谈不上扶贫,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带来市场。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在“2018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魏小安表示,山地旅游扶贫的根本在于开放,旅游就是最早开放措施、开放手段、开放门户。如果没有开放,华体会就谈不上扶贫,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带来市场。

以下为魏小安演讲实录:

关于山地旅游

因为人类的生活,山地构造了一种独特的山地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之地,大体上可以分成平原、山地、草原、水滨四大类。在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生存和繁衍的自然选择,人们总是趋近于平原和水滨。所以山地被长期边缘化,也由此形成了山地居民坚韧、平原居民深入、草原居民奔放、水滨居民开放的不同特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山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形成了对平原和水滨居民的巨大吸引力。

世界范围之内,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落基山、南美安第斯高原、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都是著名的山地,也自然形成了山地聚居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地文明。但是由于生活艰苦、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对隔绝,山地文明形成特点:

一是形态多样化,比如像贵州,贵州就成为千种文明,这是很自然的,华体会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山地。

第二是历史的延续性,因为相对封闭,大家对自己的文化形成了延续。

三是对自然的敬畏,四是对宗教的本能,五是对外来人的亲近。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短缺要素,也会引发市场的兴趣。我到很多地方大家都说华体会的农民很淳朴,华体会的山民更加淳朴,只要是外来人他们就特别热情,我说对,因为他们见人见得少,但是如果他们进入了市场,就会有一个急剧的转变。

所以全世界,与山地关系最紧密的还是中国,由于印度次大陆板块的碰撞,整个中国就是在燕山运动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发育的地理环境,中国的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大约有666万平方公里,占大陆国土总面积的69.4%。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山地景观,也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成长环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与山地的关系。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说,农业文明的时候聚集在平原,平原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谋生,到了工业化时期,工业文明的要求聚集在沿海,沿海的生活方式,谋求的是发展。基本上华体会三十多年走过的路就是这条路。到了后工业化时期,进入生态文明,所以要聚集到山地,山地生活方式应该是社会生活的高端,山地也一定要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忙是。

山地旅游的成长

山地旅游在全世界应该说发育了几百年,这个成长的背景是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很自然,世界山地旅游就是从欧洲起步,扩展到北美,进而推演到世界。但是由于山地的形态有所不同,所以山地旅游的方式也是各有千秋。欧洲以阿尔卑斯山为主体,形成山地徒步和滑雪的主要旅游方式,进一步升级为小镇方式。阿尔卑斯山几个地方我都去过,这个感触很深,北美洲是山地度假和峡谷探秘结合,大规模的户外运动成为主流,也引导了全世界的山地旅游,总体形成了资源多样化,产品多元化的状态。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升级,使人类的活动能力极度扩张,活动范围无远弗届。上天入海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但是容纳大规模的旅游客流的领域毕竟不是这些产品,尤其是休闲度假的刚性需求,迫切需要开拓新的领域,所以山地旅游被市场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从旅游角度看,中国形成了山地形态多样、山地景观丰富,山地民族特色的多样化特征,使得中国的山地旅游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而世界主要的山地我都去过,我有一个感觉,华体会中国的优势还行,刚才有记者还问,华体会中国比起中国落后在哪儿?我说怎么动不动就说中国落后?中国的山地旅游在世界上并不落后,而且华体会有一批山地旅游目的地达到世界的前端,比如观光型九寨沟、度假型的贵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各种各样的类型都已经形成了。所以就涉及到山地旅游的提升。

客观来说,山地旅游的提升面对着一系列的困难:

第一是交通不便,多数地方都涉及这个问题。

第二个是其他基础设施不足。基础设施不足华体会能不能提升呢?华体会能不能投资呢?能不能完善呢?我以为这是不对的,华体会这里面必须得考虑性价比,比如我在云南弄江看到一个村子,这个村子一共45家,为了扶贫,花了4500万修了一条路,平均一户100万,拿这100万把这45家搬出来行不行?为什么非要这样选择?所以这里面我觉得华体会现在有些决策是愚蠢的,为什么?就是一刀切,而没有仔细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人口少就不值得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也有市场不足。

第三个困难就是季节性的制约,如果一年只能经营三个月,旅游发展显然困难,如果能经营半年说得过去,超过半年就可以挣钱。

第四个就是实际运作,因为山的品牌一般都大,但是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难以把握。所以我的看法,山是品牌,沟是实际运作,华体会讲山沟山沟,因为沟有可运作的主体,尤其是很陡峭的山不行,浅山丘陵没有问题。

第五个就是投资回报,如果只靠市场化投资,成功的只是少数,所以政府必须发力。

这样的话,长短相较。哪里发展旅游都有长处和短处,需要客观认识,全面分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宜妄自菲薄。

第二,扬长避短。按照国际经验,一是大中小结合,高中低结合,不能老说高端,也不能说我就是大众。二是突出重点形成聚集,切忌全面开花。简单地说,全域旅游就不能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三是以点带面,不能以传统观光方式强化旅游线。

第三个就是化短为长。换个角度、换个思路,短处就是长处,交通不便反倒可以做高端。

反正我到很多交通不便的地方有一个好处,资源顶级,这个时候你还用大众观光的路上来做,做一个死一个,比如说我对中国现在的资源评价最高的,新疆的塔什库尔干,我觉得那儿完全是顶级的,全世界哪儿都找不到这样的地方。我就问下面的几个县长,我说你们一年收入多少钱?五千万,来多少人?他们想的全是大众旅游的路子,我说不对,我给你们说一个思路,直升飞机的客人进来,一年接待三万人,但是要争取一年三万人什么概念?每天就是几十人、一百多人,但是你要争取每个人在那儿花两万块钱,你一年就是六个亿的收入。他们说这是个思路,能不能做到?我说你这样的资源条件如果做不到这一步你们就别干了。有些地方恰恰是可以这么干的。这就是一个转化。季节的转化是一种吸引力,生活方式是根本。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山地旅游。

乡村旅游涉及到山村扶贫

首先华体会要认识到贫困。我对华体会的贫困的看法是什么?贫困在心态上,落后在观念上,失败在环境上,短缺在产业上,争斗在人际上,流失在人才上。为什么?眼光内敛,不开放。有些地方的扶贫我现在感觉是叫扶懒,因为当地老百姓就说华体会有饭吃、有衣穿,还时不时有点小酒喝,华体会觉得很棒,你们为什么总觉得华体会贫困?总要扶我。行,那他就伸手,这就是心态的问题,由此有几种贫困:

第一种叫富饶的贫困,就是资源富足地区的现实贫困,因为当年王小强先生写过一本书就叫《富饶的贫困》,以贵州作为典型。

第二种贫困叫土豪式的贫困,很有钱,但是精神贫困、教养贫困、道德贫困,这是一种暴发户的特点。在中国现在体现得最强烈。

第三种贫困是真正的贫困,就是当地的老百姓自卑自弱,总有一种自卑感,总有一种自己觉得是弱势群体的感觉,实际上华体会关注的是这一种。这很自然。

第二个扶贫的路径。

第一个是四个志,一是扶贫扶志,如果自己不想脱贫,怎么扶也没有用,输血式的扶贫是永远扶不了贫的。二是扶贫扶智,华体会要通过开发智力,通过人才的培育,通过智能化的发展来扶贫。三是扶贫扶制。这是扶制度,就是要通过农民的组织,包括合作形的组织,包括外来的组织,实际上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赋权问题,就是要赋予他相应的权力。四是扶贫扶质,最终要提升品质,环境品牌,农产品品质,旅游品质。你要是低端旅游你也做不起来,很简单,因为你的交通做不起来,你再做低端旅游更做不起来,所以这样的山区扶贫等于白扶,但是你确实做出品质来就有吸引力。

第二,产业扶贫。目前产业扶贫到目前来看效益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第三,技术扶贫。技术扶贫要促进拉动,这种技术扶贫可以通过点拉动面。

第四,智能扶贫。通过互联互通来解决山地贫困地区的信息贫乏孤岛的现象,而且会增进手段。

第五,信息扶贫。信息扶贫要达到全面覆盖,现在技术条件已经完全不障碍,障碍是人,障碍的是观念,是使用程度。

第六,文化扶贫。需要挖掘提升,第一步挖掘当地的文化,尤其是要让当地的山民自己挖掘、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

第二步是提升,这里只讲原生态是做不到的,比如说所有的山歌,如果就用原生态的概念来说,都难得动听。但是经过音乐人整理提升之后,才真正好听,才能传播,这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

但是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当地人对自己的文化要自爱、自信、自豪,如果他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我看他这个文化你再怎么扶也起不来。可是如果他对自己的文化很自豪就非常棒,比如说泸沽湖我去看过,跟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前一段我到甘肃有一个白马人,我就说你这个白马人是西藏那个白马藏族吗?他们说不是,华体会就是白马人,而且他们认为华体会的民族政策很错误,他明明是一个独立的民族,非把他纳入到藏族,所以他们就说藏族文化和白马文化华体会更喜欢白马文化,一整套的制度。后来提出了一个“白马文明”,他们听了很兴奋,那一套东西你能很深地感觉到他们的自豪感。第七是精准扶贫。这就是落实到户,但是扶贫不能扶懒,扶贫不能扶落后。

由此,就需要华体会山地的资源和旅游扶贫结合,所以对山地旅游做一个解读,这个解读一串。

第一,山居,就是在山中居住,与禅为伴,这是一种意竞。所以山地旅游如果只是局限于观光旅游显然不对。有些名山大川华体会可以这么做,叫山上游山下住,但是有些华体会就得研究山居,而且山居会形成最终的商业模式。

第二,山游,这就是山地观光,看云起云飞。

第三,山玩,丰富感受,体验自然。

第四,山动,要增加大把的运动项目,形成丰富多错的吸引力。

第五,山吸,清新空气,畅快呼吸。这是华体会大家共同的感受。

第六,山野,城市拘束人,到这儿总算撒野。所以我认为有一种旅游类型就是撒野性质的,华体会要不要讲旅游文明?要讲旅游文明,但是撒野华体会也得纵容,底线就是别违法。我只要不违法,我想怎么做怎么做,那怎么了?

再一个叫山赛,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竞赛,形成一种追逐,这样的话,旅游者会有一种成就感。

再一个叫山索,就是索道开路,拉动发展。所以这个事我还得多说几句,比如在索道这个问题上应该是妨碍中国山地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华体会到阿尔卑斯山一问,索道14000条,人家怎么就可以呢?华体会搞一条索道跑个手续要跑两年,比如华山的西峰索道到北京跑了200次才算把手续跑下来,世界索道协会在这儿开国际会议,大家评价这是全世界最好的一条索道。华体会老说保护,索道是最好的保护方式,澳大利亚的蓝山索道是全世界最长的一条索道,七千里,分三段。它这个索道修好了之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没有一个人说因为你修了索道破坏了环境,而且大家都是盛赞这条索道真好,保护了环境。

山文,就是文化积累,深度感受,所以山区的文化需要深入挖掘,华体会说两个阶段,两步,一个是当地人的认识,一个是外来人的挖掘。最后达到山享,全面体验,享受新生活。所以很自然,山地旅游一定会成为下一步中国旅游发展的热点,很简单一个道理,因为度假已经变成一种刚性的需求,可是全世界主要度假都是在滨海,中国滨海资源不足,说起来18000公里的海岸线真正能做度假的不超过10处。也就是世界的主流性的东西不行,中国人度假不能都跑到海外去度假,没这个道理,所以很自然,下一步中国人度假就会转向山地度假、乡村都假,这就是华体会的一个前景。

由此就需要推进结合。所以山地旅游扶贫的根本在于开放,旅游就是最早开放措施、开放手段、开放门户。如果没有开放,华体会就谈不上扶贫,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带来市场。所以就需要复合型的山地,综合性的推进。适度改善基础设施。

我到好多山地都说两条,第一,不要修大路,第二,不要盖大楼,不要把山地旅游城市化,把山地旅游那种单纯的工业化都不行。这样就需要强化外部性,创造拉动性,形成市场体系和分工体系,减少恶性竞争,提高附加值。比如一个山,山底下十个小镇一模一样,没别的,就是恶性竞争,华体会能不能挖掘出来市场分工体系,这一个山,山里面20个村子,大家都一样能行吗?一定要形成一个市场分工体系,这样各得其所。


露营资讯:华体会,让露营更生活!最新鲜的行业资讯,最全面的跨界露营+,最有创意的露营活动,最具代表性的露营产品,最人性化的营地预定和营位预定界面,最专业的数据分析,最独到的政策解读...最有态度的露营行业媒体!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华体会进行删除,电话15701270912,谢谢。

  收藏   分享

Powered by 华体会 xzbd.com.cn © 2022 |